血清白蛋白偏低可能由營養不良、肝功能異常、腎臟疾病、慢性炎癥、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營養不良: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會導致白蛋白合成原料缺乏。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雞蛋、魚類、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攝入,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腸內營養制劑。
2、肝功能異常:肝硬化等疾病影響白蛋白合成功能。患者可能出現腹水、下肢水腫,需針對原發病治療,使用護肝藥物如水飛薊賓、雙環醇、還原型谷胱甘肽。
3、腎臟疾病:腎病綜合征導致白蛋白大量流失。典型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需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嚴重時需進行血漿置換或腎移植手術。
4、慢性炎癥:結核病等消耗性疾病加速白蛋白分解。伴隨長期低熱、消瘦等癥狀,需控制感染源,使用異煙肼、利福平等抗結核藥物,同時補充足夠熱量和蛋白質。
5、遺傳因素:罕見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癥屬于基因缺陷疾病。這類患者需終身監測白蛋白水平,通過定期輸注人血白蛋白維持膠體滲透壓,避免嚴重水腫發生。
日常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優質蛋白攝入,優先選擇乳清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等易吸收的蛋白質來源。合并水腫患者應限制每日鈉鹽攝入在3克以內,定期監測血清白蛋白和肝功能指標。適度進行抗阻訓練有助于促進蛋白質合成,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蛋白流失。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持續水腫應及時就醫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