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可通過日常護理、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中醫調理、術后康復等方式治療。肛瘺通常由肛周膿腫破潰、克羅恩病、結核感染、外傷、先天發育異常等原因引起。
1、日常護理:保持肛周清潔是基礎干預措施,每日用溫水坐浴2-3次可減輕炎癥。選擇純棉透氣內褲減少摩擦,避免久坐久站。飲食需增加芹菜、燕麥等膳食纖維攝入,控制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2、藥物治療:急性期可選用頭孢克肟、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有疼痛時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塞來昔布等非甾體抗炎藥。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軟膏可改善括約肌痙攣。
3、手術治療:低位肛瘺適用瘺管切開術,高位復雜性肛瘺需采用掛線療法。術后48小時內需加壓包扎,觀察有無出血或尿潴留。創面愈合期間需定期換藥,平均恢復周期約4-6周。
4、中醫調理:濕熱下注型可用槐角丸配合苦參湯熏洗,氣血兩虛型適用補中益氣湯。針灸選取長強、承山等穴位,火針療法對慢性瘺管效果顯著。需持續調理2-3個月周期。
5、術后康復:術后兩周開始提肛訓練,每日3組每組15次。使用康復新液沖洗創面促進愈合,三個月內避免騎自行車等跨騎運動。定期復查肛門鏡觀察愈合情況,復發率約5-10%。
維持規律排便習慣對預防復發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攝入2000ml水分搭配30g膳食纖維。術后三個月內每周進行快走、游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舉重等腹壓增高動作。出現發熱、膿性分泌物增多需立即復查,必要時行MRI評估瘺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