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選擇種牙或鑲牙需根據牙槽骨條件、全身健康狀況、經濟預算等因素綜合評估,修復方式包括種植牙固定義齒、活動義齒、烤瓷橋修復、全口義齒、精密附著體義齒。
1、牙槽骨條件:
種植牙需要足夠的骨量和骨密度支撐種植體,牙槽骨嚴重吸收者需先進行骨增量手術。活動義齒對骨量要求較低,但長期佩戴可能加速牙槽嵴吸收。骨高度不足5mm時建議選擇活動修復,骨高度大于10mm可考慮即刻種植。
2、全身健康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穩定空腹血糖<8mmol/L方可種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評估抗凝風險。活動義齒更適合伴有嚴重系統性疾病患者,但需注意義齒性口炎風險。種植手術禁忌證包括未控制的甲亢、近期心肌梗死等。
3、修復效果差異:
種植牙咀嚼效率恢復達天然牙90%以上,避免鄰牙磨除。活動義齒初期異物感明顯,咀嚼效率約30-50%。全口無牙頜患者采用All-on-4種植技術可實現當天負重,傳統全口義齒需要3-6個月適應期。
4、維護成本對比:
種植體周圍炎預防需專業清潔工具,維護成本年均約2000元。活動義齒每3-5年需重襯或更換,年均費用800-1500元。種植體10年存活率95%以上,但修復體可能出現螺絲松動等機械并發癥。
5、治療周期考量:
常規種植需要3-6個月完成骨結合,即刻種植可縮短至1周內戴牙。活動義齒2-4周即可完成,但需要多次調改。高齡患者建議選擇過渡性活動義齒,待身體狀況穩定后再評估種植可行性。
日常應保持每日義齒清潔,種植牙患者使用沖牙器和間隙刷,活動義齒需夜間浸泡。鈣質攝入量每日不低于1000mg,維生素D補充促進骨結合。無牙頜患者可進行咬肌訓練,每周3次咀嚼口香糖鍛煉肌力。修復后每半年需進行專業檢查和潔治,及時發現修復體問題。長期缺牙者建議優先恢復垂直咬合高度,避免顳下頜關節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