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菌性結膜炎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結膜炎癥,主要通過母嬰傳播或接觸感染分泌物導致,臨床表現為眼瞼紅腫、膿性分泌物及結膜充血,需抗生素治療并隔離預防傳播。
淋病奈瑟菌為革蘭陰性雙球菌,對柱狀上皮細胞有特殊親和力,通過直接侵入結膜上皮引發強烈炎癥反應。該菌分泌的內毒素導致組織壞死,外膜蛋白觸發中性粒細胞聚集,形成典型黃白色膿性分泌物。
新生兒多經產道感染,成人常因接觸污染分泌物或自體接種傳播。高危行為包括共用毛巾、不潔手部接觸眼部,潛伏期2-5天。母嬰垂直傳播發生率約30%-50%,需產前篩查干預。
起病急驟,眼瞼高度水腫呈"火腿樣"外觀,結膜重度充血伴偽膜形成。大量膿性分泌物可使眼瞼黏連,角膜受累時出現邊緣浸潤、潰瘍甚至穿孔。新生兒發病多在出生后2-5天。
結膜刮片革蘭染色發現細胞內雙球菌可初步診斷,細菌培養為金標準。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淋球菌DNA特異性達98%,需同時排查衣原體共感染。角膜熒光染色評估是否發生角膜并發癥。
首選頭孢曲松肌注聯合局部環丙沙星滴眼液,耐藥菌株可用大觀霉素。每小時沖洗結膜囊至分泌物消失,角膜病變需加用阿托品散瞳。性伴侶需同步治療,新生兒預防性使用硝酸銀滴眼液。
患者需使用獨立洗漱用品并高溫消毒,治療期間避免佩戴隱形眼鏡。飲食增加維生素A、C攝入促進黏膜修復,如胡蘿卜汁、柑橘類水果。接觸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新生兒出生后1小時內完成眼部藥物預防。出現畏光、視力下降等角膜損傷征兆需立即眼科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