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關節炎多數情況下可以治愈。通過規范治療和日常護理,多數患者癥狀能得到有效緩解,關節功能可逐漸恢復。
一、急性期治療與癥狀緩解
急性發作期主要表現為關節區疼痛、張口受限和咀嚼困難。治療以藥物消炎鎮痛為主,常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或塞來昔布。物理治療如超短波、紅外線照射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此階段需避免咀嚼硬物,建議選擇軟食,減少關節負荷。
二、慢性期康復與功能恢復
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現關節彈響、肌肉酸痛等癥狀。康復治療包括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改善潤滑功能,配合下頜關節康復訓練如漸進式張口練習、咬合板矯正等。中醫針灸選取下關、頰車等穴位也有助于緩解肌肉痙攣。日常需糾正單側咀嚼、托腮等不良習慣,睡眠時避免俯臥位壓迫關節。
三、結構性病變的干預措施
對于關節盤移位或骨質改變的患者,關節腔沖洗術可清除炎性介質,關節鏡手術能修復受損組織。嚴重骨關節炎需考慮關節成形術。這類患者可能與創傷、長期磨牙等因素有關,常伴有關節摩擦音、持續性疼痛等癥狀。
日常護理需保持飲食溫度適宜,避免突然大口咀嚼或長時間說話。推薦進行頸部放松操和肩部舒展運動,每周3-4次溫水敷臉有助于肌肉放松。若出現夜間磨牙應定制咬合墊,心理壓力大時可嘗試正念冥想。病程超過三個月未緩解者需復查核磁共振評估關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