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可通過導尿引流、藥物治療、內鏡下瓣膜切開術、膀胱造瘺術、開放手術等方式治療。該疾病通常由先天性尿道發育異常、尿道黏膜增生、尿道周圍組織壓迫、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尿路感染反復發作等原因引起。
1、導尿引流:急性尿潴留時需立即留置導尿管,緩解膀胱高壓狀態。選擇硅膠材質導尿管減少黏膜刺激,留置期間每日進行會陰消毒,導尿管每周更換一次。導尿后需監測尿量及尿液性狀,記錄24小時出入量。
2、藥物治療:合并尿路感染時需使用抗生素,常用頭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磷霉素氨丁三醇。存在膀胱逼尿肌過度活動者可選用索利那新、托特羅定等M受體阻滯劑。用藥期間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泌尿系超聲。
3、內鏡手術:經尿道電切鏡下行瓣膜切開術是首選治療方式,采用鉤狀電極縱向切開瓣膜至精阜水平。手術創傷小且恢復快,術后留置導尿管3-5天。需注意避免損傷尿道外括約肌導致尿失禁。
4、膀胱造瘺:對于低體重兒或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可先行膀胱穿刺造瘺過渡治療。選用8-10Fr硅膠造瘺管,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待患兒體重超過5kg或腎功能改善后考慮二期手術。
5、開放手術:嚴重病例需行膀胱頸切開術或后尿道成形術,術中需精確分離瓣膜與正常尿道黏膜。術后需保持導尿管通暢2-3周,拔管前行膀胱造影確認尿道通暢性。
日常護理需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ml以上,優先選擇低礦物質水。可進行盆底肌訓練增強排尿控制力,具體方法為收縮肛門3秒后放松,每組10次每日3組。定期復查尿流率及殘余尿量,監測指標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泌尿系超聲等。出現發熱、血尿或尿量驟減時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