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常見病,可是有一種頑固性腹瀉和食物有關,您知道嗎?
希望慢性腹瀉患者仔細看完這篇文章,及時轉發或許能幫助能多的人。
女,25歲,姓王,超市導購員。
一天,王女士因為加班回家晚了,從冰箱里面拿出隔夜的飯稍微一加熱吃了就睡覺了。
次日,王女士就出現惡心、嘔吐,腹瀉。
來到當地診所,考慮急性胃腸炎拿了些藥物后癥狀稍微減輕。
后來癥狀又加重,王女士聽說服用大麥青汁能嘔吐,結果喝了幾支之后,嘔吐、腹瀉癥狀更重了,并且一吃飯反而吐的更加厲害。
一晃2個月過去了,實在沒有辦法,王女士來到鄉鎮醫院拿了10付中藥,一開始稍微減輕,很快就沒效了。
就這樣,又過去了1個月。
也巧,這天最疼愛她的姥姥去世了,王女士傷心欲絕。
從此之后,她的腹瀉更是一天比一天加重,每天大便7-8次,呈黃色稀水樣便,伴惡臭味。
王女士腹瀉越來越頻繁,精神越來越差,實在沒辦法,王女士來到了當地縣醫院消化內科。
醫生建議做腸鏡。
腸鏡示:考慮大腸黏膜多發潰瘍;病理檢查結果示:(直腸)黏膜慢性炎癥。
消化內科考慮潰瘍性結腸炎的可能性大,給她開了些美沙拉嗪、益生菌、蒙脫石散等藥物回家了。
口服藥物一周,沒有一點效果,癥狀進行性加重!
王女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精神萎靡,整個人處于瀕臨抑郁崩潰的狀態。
老公怕了!怎么辦?
只能繼續上級醫院查,反正不能在家等死??!老公著急的夜不能寐。
實在沒辦法,王女士住到了市醫院消化內科。
剛住進來第一天,她便出現了發熱,上腹部疼痛,最高體溫39攝氏度,伴畏寒、寒戰。
對癥治療后,腹痛稍減輕,體溫下降。
于是醫生展開了一些列檢查:
腹部CT平掃示:胰腺密度減低,周圍滲出。血淀粉酶輕微升高,血清脂肪酶輕微升高
血檢示:轉氨酶升高,血鉀降低;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
病毒系列:巨細胞病毒(-)、EB病毒抗體(-)、自身免疫系列指標(-)。
傷寒、副傷寒系列、霍亂病毒系列指標都是陰性。
便培養示:菌群失調,腸球菌優勢生長。
復查腸鏡示:回腸末端絨毛萎縮,所見結腸、直腸黏膜光滑,考慮小腸絨毛萎縮。
市醫院醫生考慮診斷:
1)腹瀉原因:小腸絨毛萎縮?胰源性腹瀉?功能性腸???
2)肝功能異常電解質紊亂急性胰腺炎
給予抗炎、抑酸、補液、輸注血小板等對癥治療后,腹痛稍微減輕了。但腹瀉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每日排出綠色稀便10余次。
難道是甲亢或者是小細胞肺癌導致的腹瀉?該查的都查了,醫生為難了。
很快甲狀腺激素結果回:正常,胸部CT結果未見異常。
眼看著無明顯治療效果,醫生無招了,建議轉院!
看到市醫院能查的都查了,實在是無能為力,王女士只能背水一戰。
再次轉戰省級醫院!
或許怕病情變化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吧,省醫院又重新復查一遍。
結果如下:
腸鏡;未見明顯異常;
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A1期),
胸部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
腹部MRI平掃+增強掃描示:肝實質彌漫性密度減低,考慮肝臟彌漫性損害可能;膽囊結石。
血白細胞升高,血紅蛋白降低,轉氨酶升高。
甲狀腺功能、自身免疫功能均正常。
結合患者近期低熱病史,省醫院醫生建議排除結核和腫瘤:
腫瘤標志物均正常;結核菌素實驗(—),T-spot(-)。
難道是垂體病變導致的腹瀉?
垂體磁共振:未見異常。
難道是腸道超敏反應?
過敏源測定提示對雞蛋、小麥、牛奶、西紅柿過敏。
過敏源測試僅提示現在處于超敏反應,沒有特殊診斷價值。
什么疾病?
結合以上初步診斷:
①腹瀉原因待查:感染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胃腸病?
②黃疸原因待查: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
③抑郁狀態
只能加用消炎藥、調節腸道菌群及抗抑郁藥對癥治療,醫生也很無奈。
此時王女士的糞便培養結果回:
大便真菌培養示:
可見熱帶念珠菌生長。
難道是真菌性結腸炎?醫生診斷似乎有點眉目。
趕緊給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療!
2周后雖然肝功能稍改善,但是腹瀉次數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多達20次以上。
最重要的是復查大便真菌培養:陰性!
醫生又失望了,真菌性結腸炎又排除了。
到底是什么怪???
全院大會診!
肝病科、營養科、心理科專家相聚一堂,最后考慮:
慢性腹瀉和精神因素相關,診斷:
1)神經性嘔吐。
2)菌群失調。
3)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于是,加用米氮平治療1周。
后來精神癥狀雖然減輕了,腹瀉仍然依舊!
到底是什么疾病?消化科醫生面面相覷,愁眉苦臉,辦公室瞬間鴉雀無聲。
現在只有一個辦法,消化內科主任說。
停用所藥物,禁食,觀察!看看到底是否和食物有沒有關系。
于是,王女士被殘忍的禁食一周。
奇跡出現了。
1周沒有吃飯的王女士腹瀉明顯減輕!大家陷入思考。
什么原因的腹瀉和飲食有關系?又或者什么食物會引起這么長時間的慢性腹瀉?
主任正在查看資料,突然一種疾病映入眼簾,而且可疑最大。
難道是麥膠性腸病?
趕緊查!
結果回:麥膠蛋白IgG陽性,網狀蛋白IgA抗體陽性。
單獨這個指標沒法確診,小腸鏡必須做!
小腸鏡示:小腸黏膜絨毛萎縮;病理檢查提示絨毛萎縮,可見淋巴細胞浸潤。
您的疾病和吃面食有關,以后饅頭這類面食要少吃!主任對王女士說。
聽到這句話,王女士無奈的流淚了:主任,我以后還能吃飯嗎?
可以吃飯,盡量避免含有麥膠的食物就可以,主任說,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饅頭病”!
消化科主任繼續分析道:
您這疾病很可能是:麥膠性腸病。
麥膠性腸病診斷標準:
1)麥膠蛋白抗體陽性、網狀蛋白IgA抗體陽性。
2)小腸黏膜病理檢查:絨毛萎縮,可見淋巴細胞浸潤。
3)實驗性治療有效。
治療方案:
1)所有的藥物全部停掉,進行替補療法。
2)避免食用含有麥膠的食物,以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無刺激性、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同時補充各種維生素,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后續治療效果:
1周后腹瀉減輕,每日3到4次,大便略成形,考慮治療有效,繼續嚴格控制飲食攝入。
2周后大便成形,每日1到2次,食欲明顯改善,復查肝腎功能恢復正常,貧血減輕,便培養正常。
王女士最后痊愈出院。
隨訪9個月,患者病情平穩。
最終確診:麥膠性腸??!
麥膠是多種谷物中含有的一種蛋白質,我們俗稱的“面筋”。
一般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等谷物中普遍含有。
麥膠性腸病是指對麩質不耐受引起小腸黏膜病變的一種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導致空腸絨毛全部萎縮。
如不進食含麩質的食物,癥狀即可緩解;如予已無癥狀的患者重新攝入麩質飲食,則可誘發腹瀉及腸黏膜病理改變。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如麥膠蛋白抗體陽性、網狀蛋白IgA抗體陽性,即可初步診斷麥膠性腸病,予試驗性治療可確診。
小腸黏膜病理檢查是診斷麥膠性腸病的金標準。
麥膠性腸病以小腸吸收不良為主要表現,臨床癥狀不盡相同,可見長期慢性腹瀉、腹脹和腹痛。
典型者出現脂肪瀉,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狀或泡沫樣,有稀水樣惡臭,每日10余次或數十次,同時亦可出現貧血、骨質疏松、電解質紊亂、肝功能損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