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可通過呋塞米、螺內酯、人血白蛋白等藥物治療,通常由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醛固酮增多、淋巴回流受阻、腎功能異常等因素引起。
呋塞米與螺內酯是治療腹水的核心利尿組合,前者促進鈉水排泄,后者拮抗醛固酮減少鉀流失。兩藥聯用可協同降低腹腔積液生成速度,使用時需監測電解質平衡。托拉塞米作為新型利尿劑,對頑固性腹水可能更有效。
人血白蛋白能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促進腹水回吸收,尤其適用于低蛋白血癥患者。輸注后需聯合利尿劑增強效果,每次劑量建議10-40g。人工膠體如羥乙基淀粉也可短期替代,但需警惕腎功能影響。
特利加壓素通過收縮內臟血管降低門脈壓力,減少腹水形成,適用于急性出血伴腹水者。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可抑制血管擴張因子釋放,需持續靜脈泵入。用藥期間需監測血壓及心臟負荷。
自發性腹膜炎需經驗性使用頭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三代頭孢或廣譜青霉素。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可用于預防復發。抗生素選擇應參考腹水培養結果,療程通常7-10天。
托伐普坦作為血管加壓素V2受體拮抗劑,能選擇性排水而不影響電解質,適用于低鈉血癥患者。沙格雷酯可改善肝微循環,但需注意出血風險。這些新型藥物需在肝病專科指導下使用。
治療期間需限制每日鈉攝入<2g,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白。臥床時采用半坐位減輕膈肌壓迫,每日監測體重及腹圍變化。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可改善循環,但需避免腹部碰撞。出現發熱、意識改變等感染或肝性腦病征象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