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可能由性傳播感染、宮腔操作后感染、鄰近器官炎癥擴散、衛生習慣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疼痛管理、臥床休息、熱敷緩解、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
1、性傳播感染: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體是最常見的病原體,不潔性行為或頻繁更換性伴侶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患者常出現下腹劇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或性交后出血,需通過宮頸分泌物培養確診。治療首選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性伴侶需同步治療。
2、醫源性感染:
人工流產、宮腔鏡檢查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壞生殖道屏障,導致細菌上行感染。術后發熱超過38℃伴膿性分泌物需警惕,超聲可見輸卵管增粗或盆腔積液。靜脈注射克林霉素聯合慶大霉素可覆蓋厭氧菌,嚴重者需腹腔鏡引流。
3、鄰近炎癥擴散:
闌尾穿孔、憩室炎等腹腔感染可通過淋巴系統波及盆腔,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特征性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轉為全下腹痛,CT顯示腸管粘連。除抗生素外,需處理原發病灶,必要時行腸造瘺術。
4、衛生管理不足:
經期使用不潔衛生棉條、陰道沖洗會破壞正常菌群平衡。典型癥狀在月經后期加重,可伴有尿頻尿急等膀胱刺激征。每日溫水清洗外陰、更換純棉內褲有助于恢復,疼痛期可服用布洛芬。
5、免疫防御削弱: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等狀態下,普通陰道定植菌可能發展為致病菌。病情進展迅速易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實驗室檢查顯示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需采用廣譜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膿腫直徑>5cm需穿刺引流。
急性盆腔炎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選擇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促進組織修復,每日飲水2000ml以上。急性期過后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但需避免騎自行車等壓迫盆腔的運動。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定期復查血常規和CRP直至炎癥指標完全正常,遺留慢性盆腔痛者需配合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