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外周動脈因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的慢性血管病變,多發于下肢動脈,典型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及遠端肢體缺血。該病可通過控制危險因素、藥物治療、血管介入、外科手術等方式干預。病因涉及脂質代謝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及遺傳因素等多重機制。
1、脂質代謝紊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于血管內膜形成粥樣斑塊是核心發病機制。建議通過低脂飲食如減少動物內臟攝入、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改善血脂譜,必要時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脂藥物。
2、高血壓損傷:持續高壓血流沖擊加速血管內皮損傷。每日鈉鹽攝入需控制在5克以下,優先選擇芹菜、海帶等富鉀食物,聯合氨氯地平、纈沙坦等降壓藥物維持血壓<140/90mmHg。
3、糖尿病微環境:高血糖狀態促進糖基化終末產物沉積。患者需監測空腹血糖目標值4.4-7.0mmol/L,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二甲雙胍、西格列汀等降糖藥可協同改善血管功能。
4、吸煙誘發痙攣:尼古丁直接引起血管收縮和內膜增生。完全戒煙是首要措施,尼古丁貼片、伐尼克蘭等輔助戒煙藥物可提高成功率,同時需避免二手煙暴露。
5、遺傳易感性: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等遺傳因素增加患病風險。此類人群應更早開始動脈硬化篩查,通過踝肱指數檢測、血管超聲定期評估病變進展。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騎自行車、太極拳,飲食遵循"三低一高"原則低鹽、低脂、低糖、高纖維,特別注意足部護理避免外傷。當出現下肢潰瘍不愈或突發劇痛時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血管旁路移植術或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可重建血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