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蝦傳播,預防需注意飲食衛生與規范治療。
1、傳播途徑:
肝吸蟲病的傳染源為含囊蚴的淡水魚蝦,人類因生食或半生食被污染的水產品感染。囊蚴進入人體后發育為成蟲并寄生肝膽管,蟲卵隨糞便排出可污染水源,形成傳播循環。常見高風險食物包括生魚片、醉蝦、未徹底煮熟的魚粥等。
2、易感人群:
頻繁接觸淡水魚蝦的漁民、廚師及有生食習慣者感染風險較高。兒童因免疫系統未完善更易出現重癥,表現為黃疸、肝區疼痛等癥狀。流行區居民重復感染可能導致肝硬化等慢性損害。
3、預防措施:
徹底加熱食材至70℃以上持續2分鐘可殺滅囊蚴,處理生熟食需分砧板。避免飲用未經煮沸的河水或井水,接觸疫水后及時清潔皮膚。流行區應定期開展人群糞便篩查,感染者需隔離治療。
4、診斷方法:
糞便檢出蟲卵是確診依據,免疫學檢測可輔助診斷。超聲檢查能發現膽管擴張等異常,重度感染者可見肝纖維化改變。需與病毒性肝炎、膽結石等疾病鑒別診斷。
5、治療方案:
吡喹酮是首選驅蟲藥物,阿苯達唑和三氯苯達唑也可選用。合并膽道梗阻時需行ERCP取蟲或膽管引流術。治療期間需監測肝功能,重癥患者需配合護肝藥物。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促進膽管修復,適量運動增強免疫力。處理水產時佩戴手套,餐具煮沸消毒。流行區居民每半年進行寄生蟲篩查,接觸疫水后出現發熱、腹瀉需及時就醫。飼養貓犬等寵物需定期驅蟲,避免糞便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