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壓正常不代表一定沒有青光眼。青光眼的診斷需綜合眼壓、視神經損害、視野缺損等因素判斷,主要有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高眼壓癥、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類型。
1、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部分患者眼壓始終在正常范圍內10-21mmHg,但出現典型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損。這類患者可能與視神經血流灌注不足、基因易感性有關,需通過眼底照相、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等檢查確診。治療以保護視神經為主,可選用前列腺素類滴眼液或口服甲鈷胺。
2、高眼壓癥:
眼壓持續超過21mmHg但無視神經或視野損害,約10%患者可能發展為青光眼。與角膜厚度偏厚、測量誤差等因素相關,需定期監測眼底變化。若無高危因素可暫不治療,但需每6個月復查一次視野和視神經檢查。
3、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
早期眼壓可能間歇性正常,隨病情進展逐漸升高。特征性表現為視杯擴大、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缺損,常伴夜間視力下降、虹視等癥狀。確診需結合24小時眼壓曲線測量,治療首選β受體阻滯劑類滴眼液。
4、繼發性青光眼:
由眼外傷、葡萄膜炎、糖皮質激素使用等繼發因素引起,早期眼壓可能正常但存在潛在房角結構異常。常見虹膜新生血管、晶狀體脫位等體征,需針對原發病治療聯合降眼壓藥物。
5、先天性青光眼:
嬰幼兒期發病者可能因角膜水腫影響眼壓測量準確性。典型表現為畏光、流淚、角膜混濁,需通過前房角鏡檢查確診。治療需盡早行房角切開術或小梁切開術。
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眼科體檢,尤其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者需增加眼底檢查頻次。日常避免長時間暗環境用眼,控制咖啡因攝入量不超過200mg/天,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改善眼部微循環。出現視物模糊、眼脹頭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避免自行使用擴瞳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