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可能遺留神經系統損傷、聽力障礙等后遺癥,其發生與感染嚴重程度、治療時機等因素相關。
重癥敗血癥易引發化膿性腦膜炎,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臨床表現為肌張力異常、發育遲緩,需通過腦電圖、頭顱MRI早期篩查,并配合神經節苷脂、鼠神經生長因子等神經營養藥物干預。
細菌毒素可破壞耳蝸毛細胞,約15%患兒出現感音神經性耳聾。建議出院后定期進行聽性腦干反應測試,確診后需在6月齡前佩戴助聽器或實施人工耳蝸植入術。
敗血癥繼發的視網膜病變多見于低體重早產兒,與高濃度氧療相關。表現為眼球震顫、追視困難,需通過眼底熒光造影評估,必要時進行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
長期靜脈營養可能導致代謝性骨病,表現為佝僂病樣改變。監測血鈣磷水平,補充維生素D3及鈣劑,每日保證30分鐘日光浴促進骨骼礦化。
反復感染會損耗免疫細胞,增加哮喘、濕疹風險。推薦母乳喂養至1歲,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二類疫苗強化防護。
出院后需持續監測生長發育指標,前半年每月隨訪1次。喂養方面優先選擇含益生菌的配方奶粉,每日進行撫觸按摩促進感知覺恢復。運動訓練從3月齡開始進行抬頭、翻身等大動作練習,若發現異常體征應及時轉診兒童康復科。保持居住環境溫度24-26℃,濕度55%-65%,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降低交叉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