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初期可通過臥床休息、黃體酮支持、控制基礎疾病等方式保胎。流產風險可能由黃體功能不足、胚胎染色體異常、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1、黃體功能不足:孕早期黃體分泌孕酮不足可能導致子宮內膜脫落,表現為陰道出血或下腹隱痛。可通過口服地屈孕酮、黃體酮膠囊或注射黃體酮補充,配合減少站立時間、避免提重物等生活方式調整。
2、胚胎染色體異常:約50%早期流產與胚胎非整倍體有關,多表現為HCG翻倍不良或胎心消失。這種情況屬于自然淘汰機制,醫學干預效果有限,建議進行絨毛染色體檢測明確原因。
3、子宮結構異常:子宮縱隔、宮腔粘連等解剖問題可能影響胚胎著床,常伴隨反復流產史。孕前需通過宮腔鏡評估,孕期可嘗試宮頸環扎術預防流產,配合硫酸鎂抑制宮縮。
4、感染因素:弓形蟲、風疹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誘發流產,多伴有發熱或異常分泌物。確診后需針對性使用阿奇霉素、更昔洛韋等抗感染藥物,同時監測胎兒發育情況。
5、免疫因素: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易導致血栓形成,表現為反復胎停。需聯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進行抗凝治療,定期監測D-二聚體和子宮動脈血流。
孕早期保胎需結合具體病因制定方案,建議每日攝入400μg葉酸,選擇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性生活及腹部壓力。出現持續腹痛或出血量超過月經量時需急診處理,超聲檢查確認胚胎存活狀態后再決定保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