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間子宮內膜脫落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女性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會周期性增厚為受精卵著床做準備,未受孕時增厚的子宮內膜脫落形成月經。
1、子宮內膜脫落的生理機制:
子宮內膜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調控,排卵后若未受孕,黃體萎縮導致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失去激素支持而發生脫落。脫落的子宮內膜組織、血液和黏液共同構成經血,通過宮頸和陰道排出體外。這種周期性脫落是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的標志,通常持續3-7天,出血量約20-80毫升。
2、異常脫落情況的識別:
當出現經期超過7天、經血量過多每小時浸透一片衛生巾持續數小時或嚴重痛經時,可能提示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息肉等病理狀態。月經周期紊亂如間隔少于21天或超過35天,或非經期出血,需警惕內分泌失調或器質性疾病。異常脫落可能伴隨貧血癥狀如頭暈乏力,需及時就醫排查。
月經期應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涼,選擇棉質透氣衛生用品并定時更換,保持外陰清潔但避免盆浴。飲食可適量增加含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保證充足睡眠。若出現嚴重痛經可嘗試熱敷下腹部,持續不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藥物,禁止自行服用激素類藥物調節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