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可能與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部外傷、氣壓損傷、神經性疼痛等因素有關,需結合具體癥狀和體征判斷。
1、中耳炎:耳痛常伴隨聽力下降、耳悶脹感,可能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急性期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藥物控制感染,同時需避免用力擤鼻。慢性中耳炎可能出現鼓膜穿孔或耳漏,需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鼓室成形術或乳突根治術。
2、外耳道炎:游泳或掏耳后出現的刺痛感多屬此類,表現為牽拉耳廓疼痛加劇。局部使用氫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棉簽過度清潔。嚴重腫脹者需放置耳道引流條。
3、機械損傷:不當使用挖耳工具可能導致外耳道皮膚破損,出現銳痛伴少量出血。停止一切掏耳行為,防止污水進入耳道。表皮損傷通常3-5天自愈,深部創傷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軟膏。
4、氣壓創傷:飛行或潛水時出現的突發性耳痛,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鼓室內外壓力失衡。可通過咀嚼口香糖、做瓦爾薩爾瓦動作緩解,嚴重者可能出現鼓室積血需穿刺引流。
5、神經痛:陣發性電擊樣疼痛可能為耳大神經或舌咽神經受累,常見于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前期。需營養神經治療如甲鈷胺、維生素B1,疼痛劇烈者可短期服用加巴噴丁。
日常避免耳朵進水,感冒時正確擤鼻單側交替,控制過敏原接觸。游泳時使用專用耳塞,乘坐飛機時可提前使用鼻減充血劑。持續性耳痛超過48小時、伴隨發熱或眩暈、出現耳道異常分泌物時,應及時進行耳內鏡檢查和純音測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