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肥胖的主要標準包括體質指數、腰圍、體脂率和腰臀比等指標。肥胖的評估需綜合多個參數,主要有體質指數超過28、男性腰圍≥90厘米或女性腰圍≥85厘米、體脂率男性>25%或女性>30%、腰臀比男性>0.9或女性>0.85,以及內臟脂肪面積≥100平方厘米。
1、體質指數:
體質指數BMI是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值,國際通用標準為BMI≥25屬于超重,≥28定義為肥胖。該指標操作簡便但存在局限性,無法區分肌肉和脂肪比例,運動員或水腫患者可能出現誤判。臨床建議結合其他指標綜合評估。
2、腰圍測量:
腰圍直接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程度,男性≥90厘米或女性≥85厘米可診斷中心型肥胖。測量時需站立位,在肚臍水平用軟尺繞腹一周,呼氣末讀數。該指標與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是BMI的重要補充指標。
3、體脂率檢測:
體脂率通過生物電阻抗法或雙能X線吸收法測定,男性>25%或女性>30%屬于肥胖范疇。該指標能準確反映真實脂肪含量,但檢測需要專業設備。肌肉量較高人群可能出現BMI假性升高,此時體脂率更具參考價值。
4、腰臀比值:
腰臀比通過腰圍與臀圍比值評估脂肪分布,男性>0.9或女性>0.85提示內臟脂肪超標。蘋果型身材中心性肥胖比梨型身材皮下脂肪堆積具有更高的糖尿病、高血壓發病風險,該指標對代謝性疾病預測價值突出。
5、內臟脂肪面積:
通過CT或MRI測量臍平面內臟脂肪面積,≥100平方厘米屬于內臟脂肪超標。該指標是診斷代謝相關性肥胖的金標準,能直接量化腹腔內脂肪沉積程度,但檢測成本較高,多用于科研或疑難病例評估。
除醫學指標外,日常可通過觀察腰帶扣眼后移、平躺時腹部隆起高度、活動后呼吸急促等表現初步判斷。建議肥胖人群采取膳食控制減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纖維、有氧運動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鐘以上結合抗阻訓練,定期監測血壓血糖。重度肥胖或合并代謝異常者需及時就醫,必要時考慮藥物或代謝手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