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血栓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手術取栓、介入治療、病因治療等方式改善。門靜脈血栓通常由肝硬化、腹腔感染、血液高凝狀態、腫瘤壓迫、創傷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抗凝藥物是門靜脈血栓的基礎治療手段,常用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擴大,需根據患者肝功能調整用藥方案。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風險。
急性期血栓可考慮尿激酶或阿替普酶進行溶栓,通過導管局部給藥效果更佳。溶栓治療需在發病2周內進行,超過此時間窗則效果下降。治療中需密切監測有無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等并發癥。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可選擇門靜脈切開取栓術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手術能快速解除血管阻塞,但需評估患者肝功能儲備。術后仍需長期抗凝預防復發。
經皮經肝門靜脈成形術可機械性破碎血栓并置入支架,適用于部分性阻塞患者。介入治療創傷較小,但存在支架再狹窄風險。術后需聯合抗血小板藥物維持血管通暢。
肝硬化患者需進行抗纖維化治療,感染患者需足療程抗生素治療。血液系統疾病患者需糾正凝血異常,腫瘤患者需針對原發病治療。控制基礎疾病可顯著降低復發概率。
門靜脈血栓患者需長期低脂飲食,限制鈉鹽攝入預防腹水,適量補充優質蛋白但需避免過量誘發肝性腦病。康復期可進行步行、太極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門脈壓力驟增。每3-6個月需復查超聲監測血栓變化,出現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需立即就醫。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者需定期胃鏡篩查,必要時行套扎或硬化劑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