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癬可能由真菌感染、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濕熱環境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真菌治療、皮膚護理、增強免疫、避免接觸、環境調節等方式治療。
1、真菌感染:白癬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這類真菌喜好溫暖潮濕環境,常侵犯角質層。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是常見致病菌種。保持患處干燥清潔是基礎護理要點,局部可涂抹聯苯芐唑、特比萘芬、克霉唑等抗真菌藥物。
2、皮膚屏障受損:皮膚微小破損或長期浸泡會使防護功能下降。過度搔抓、化學刺激、慢性濕疹都可能破壞皮膚完整性。使用溫和無皂基清潔劑,洗澡后及時擦干,涂抹含神經酰胺的保濕霜有助于修復皮膚屏障。
3、免疫力低下: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易感。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時難以有效清除真菌。控制基礎疾病是關鍵,適當補充維生素D、鋅等營養素,保證每日7-8小時優質睡眠可增強免疫功能。
4、接觸傳染源:共用毛巾、拖鞋或接觸患病寵物都可能傳播。犬小孢子菌是動物源性白癬常見病原。定期對寵物進行真菌檢查,避免與患者共用個人物品,接觸公共浴室地板時穿著防水拖鞋。
5、濕熱環境:夏季多發與汗液浸漬有關。緊身不透氣衣物會形成局部悶熱微環境。選擇純棉透氣衣物,運動后及時更換,使用含薄荷腦的爽身粉保持皮膚干爽。頑固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進行系統治療。
預防白癬需注意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的協同管理。飲食上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促進上皮修復,補充優質蛋白如雞蛋、魚肉維持皮膚健康。穿透氣鞋襪并定期暴曬,避免赤腳行走于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區域。癥狀持續兩周以上或出現紅腫化膿需皮膚科就診,真菌鏡檢可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