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化療等方式治療。黑色素瘤通常與紫外線暴露、家族遺傳、免疫抑制、痣細胞突變、皮膚類型等因素有關。
1、手術切除:黑色素瘤早期以手術根治為主,常見術式包括廣泛局部切除術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病灶厚度小于1mm時可采用0.5-1cm切緣的Mohs顯微手術,厚度超過4mm需配合淋巴結清掃。術后需每3-6個月復查皮膚鏡。
2、靶向治療:適用于BRAF V600基因突變患者,常用藥物為維莫非尼、達拉非尼聯合曲美替尼。治療前需進行基因檢測,用藥期間監測肝功能與心電圖,平均緩解期達12-18個月。
3、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可激活T細胞殺傷腫瘤。聯合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能提升響應率至60%,但可能引發結腸炎、垂體炎等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4、放療:適用于腦轉移或骨轉移的姑息治療,采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分次照射。原發灶術后輔助放療可降低局部復發率,但可能引起放射性皮炎,需配合銀離子敷料護理。
5、化療:達卡巴嗪聯合替莫唑胺用于晚期患者,客觀緩解率約20%。紫杉醇方案對肢端型黑色素瘤較敏感,常見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和周圍神經病變,需同步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
黑色素瘤患者術后應每日使用SPF50+廣譜防曬霜,避免10:00-16:00紫外線高峰期外出。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深海魚、蛋黃,限制加工肉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康復期可練習八段錦改善免疫功能。定期自我檢查皮膚ABCDE法則不對稱、邊界不清、顏色不均、直徑>6mm、進展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就診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