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流產的完全成功率約為90%,未流凈風險與孕周大小、藥物使用規范度、個體子宮收縮能力等因素相關。未流凈可能由胚胎殘留、子宮位置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孕囊過大、藥物吸收差異等原因引起,需通過超聲復查、藥物輔助、清宮手術等方式處理。
1、胚胎殘留:孕囊排出不完全可能導致持續出血或感染,與蛻膜組織脫落不徹底有關。建議術后7-10天復查超聲,殘留物<2cm可服用益母草顆粒、新生化顆粒促進排出,>2cm需考慮清宮。
2、子宮異常:子宮過度前屈或后屈影響組織排出效率,可能伴隨下腹墜痛、出血量少但淋漓不盡。可通過膝胸臥位鍛煉改善子宮位置,配合縮宮素鼻噴霧劑增強宮縮。
3、凝血障礙:纖維蛋白原缺乏或血小板異常會延長出血時間,常見于血液疾病患者。需檢測凝血四項,必要時輸注凝血因子復合物或氨甲環酸治療。
4、孕囊過大:孕周超過49天時絨毛發育旺盛,藥物難以完全剝離。臨床數據顯示孕囊直徑>2.5cm時不全流產率上升35%,此類情況建議選擇負壓吸引術補救。
5、代謝差異:CYP3A4酶活性低下者米索前列醇血藥濃度不足,導致宮縮乏力。基因檢測可提前預判,補救措施包括陰道追加米索或改用卡孕栓。
藥物流產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及性生活,觀察出血量變化,每日飲用紅糖姜茶促進淤血排出。出血超過14天或突然增多需急診處理,術后30天需復查HCG至正常值。流產后飲食宜補充鐵劑和維生素C,推薦菠菜豬肝粥、櫻桃等含鐵食物,配合慢走等溫和運動幫助子宮復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