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可能由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傷口暴露后未及時處理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恐水、吞咽困難、躁狂與麻痹交替等癥狀。
早期表現為非特異性低熱、頭痛、乏力,類似感冒癥狀。傷口周圍出現瘙癢、麻木或蟻走感等異常感覺,持續2-10天。此階段病毒沿神經向中樞擴散,尚未引發典型神經癥狀。
典型癥狀為喉肌痙攣導致的恐水癥,患者見水、聞水聲或飲水時出現咽部劇烈收縮。伴隨呼吸困難、出汗流涎,因迷走神經核受損所致。癥狀發作時可能引發全身抽搐,但意識保持清醒。
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后出現亢奮型癥狀,表現為極度恐懼、幻覺、攻擊行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瞳孔散大、心率增快,體溫可達38-40℃。發作間歇期神志清晰,癥狀持續1-3天。
疾病后期轉為麻痹型,肌肉協調能力喪失,出現弛緩性癱瘓。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發展,伴隨眼球震顫、面部肌肉麻痹。呼吸肌麻痹導致呼吸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
進入昏迷狀態,各種反射消失,多器官功能衰竭。從發病到死亡通常不超過7天,病死率接近100%。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不典型病程,直接表現為進行性麻痹。
被可疑動物咬傷后應立即用肥皂水沖洗傷口15分鐘,24小時內接種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日常避免接觸流浪動物,為寵物定期接種疫苗。保持環境清潔,及時處理垃圾減少野生動物接觸機會。出現疑似暴露需全程接種5針疫苗,傷口達到三級暴露標準時需聯合使用被動免疫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