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植入通常無明顯自覺癥狀,多數孕婦在產前檢查時通過超聲發現異常。
1、胎盤植入的臨床特點:
胎盤植入是指胎盤絨毛異常侵入子宮肌層,根據侵入深度分為粘連型、植入型及穿透型。早期妊娠階段孕婦通常無特殊不適,隨著孕周增加,部分可能出現無痛性陰道流血,但出血量與植入嚴重程度不一定相關。中晚期妊娠時,若植入面積較大,可能表現為子宮輪廓異常或宮底高度大于孕周,這些體征需專業醫生評估。
2、高危人群的識別:
有剖宮產史、宮腔操作史或子宮畸形的孕婦發生風險顯著增高。多次流產史、前置胎盤合并子宮瘢痕者需特別警惕。這類人群應在孕18-20周進行針對性超聲篩查,通過觀察胎盤后間隙消失、子宮肌層變薄等特征協助診斷。磁共振檢查對評估植入范圍更具優勢。
3、分娩期風險預警:
分娩過程中可能出現胎盤剝離困難、頑固性出血等危急情況。穿透型植入還可能累及膀胱等鄰近器官,導致血尿或腹腔內出血。這些并發癥起病急驟,需提前制定多學科協作方案,準備紅細胞懸液、血漿等血制品。
建議確診孕婦選擇有搶救條件的醫療機構分娩,孕晚期避免劇烈活動和腹部按壓。日常注意記錄胎動變化,補充足量鐵劑預防貧血,出現持續宮縮或陰道流液及時就診。產后需加強隨訪,通過超聲監測子宮復舊情況,必要時采用子宮動脈栓塞等介入治療控制遲發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