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乙肝疫苗后仍有極低概率感染乙肝病毒,但疫苗能顯著降低感染風險。
乙肝疫苗通過刺激機體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提供長期保護力。完成全程接種后,95%以上人群可產生有效抗體,抗體水平越高保護效果越好。抗體隨時間推移可能減弱,但免疫記憶細胞仍能在病毒入侵時快速反應。日常接觸如共餐、握手等行為不會傳播乙肝病毒,高危暴露后需及時檢測抗體水平。
1、疫苗保護失效的罕見情況: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無法產生足夠抗體,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術后服用免疫抑制劑人群。早產兒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接種效果可能受影響。基因多態性導致少數人對疫苗應答較弱,這類人群需通過抗體檢測確認免疫效果。存在病毒變異株時,疫苗產生的抗體可能無法完全中和變異病毒。
2、暴露后的應急處理:
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等職業暴露時,應立即擠壓傷口排出污血,用流動水沖洗15分鐘。未完成疫苗接種者需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時補種疫苗。已接種者需檢測表面抗體水平,抗體低于10mIU/ml需加強接種1針疫苗。家庭成員中有乙肝攜帶者時,建議所有密切接觸者定期復查抗體水平。
保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適量補充維生素A、D可促進抗體生成。避免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接種疫苗后每3-5年檢測抗體水平,醫務人員等高危人群建議每2年檢測一次。抗體滴度下降者可選擇加強接種1針疫苗,無需重新進行全程接種。出現乏力、食欲減退等疑似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測乙肝兩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