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植入可通過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等方式診斷,通常在妊娠18-24周通過超聲篩查初步發現。胎盤植入可能由前置胎盤、剖宮產史、子宮手術史、高齡妊娠、子宮內膜損傷等因素引起。
妊娠18-24周常規超聲檢查是胎盤植入的一線篩查手段。超聲特征包括胎盤后間隙消失、子宮肌層變薄、胎盤內異常血流信號。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更敏感地檢測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的血管異常連接,準確率可達80%-90%。
當超聲結果不明確或需評估植入深度時,磁共振成像可作為補充檢查。MRI能清晰顯示胎盤侵入子宮肌層的范圍,對后壁胎盤和穿透性胎盤植入的診斷價值更高。檢查時間建議在妊娠28周后進行,以避免早期假陰性結果。
前置胎盤合并剖宮產史者發生胎盤植入風險增加50倍。子宮手術史如肌瘤剔除術、宮腔粘連分離術會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高齡孕婦>35歲因血管重塑異常,胎盤植入發生率較年輕孕婦高3-5倍。
胎盤植入可能與滋養細胞異常浸潤、蛻膜發育缺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無痛性陰道出血、子宮輪廓異常等癥狀。穿透性植入可導致妊娠中晚期自發性子宮破裂,需警惕突發劇烈腹痛伴休克表現。
疑似胎盤植入孕婦應在三級醫院建檔管理。粘連型植入可嘗試保守治療,穿透型需多學科團隊制定分娩方案。計劃性剖宮產聯合子宮動脈栓塞是常用處理方式,嚴重病例可能需子宮切除術。
確診胎盤植入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和性生活,每日補充60mg元素鐵預防貧血,建議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妊娠期需每周監測血紅蛋白和凝血功能,分娩前備足紅細胞懸液和凝血因子。產后堅持盆底肌訓練促進恢復,6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