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腫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過敏反應、外傷感染、耳部腫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治療、抗過敏藥物、外科引流、手術切除等方式緩解。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耳道皮膚或皮下組織的炎癥,多因挖耳損傷、游泳進水或細菌感染導致?;颊叱1憩F為耳道紅腫、灼熱感及黃色分泌物滲出。日常需避免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急性期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頭孢克肟。若形成癤腫需切開引流。
2、中耳炎:
中耳炎多繼發于感冒或鼻炎,病原體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典型癥狀為耳深部脹痛、聽力下降,兒童可能伴隨發熱。治療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鼻腔使用呋麻滴鼻液減輕咽鼓管水腫。反復發作需排查腺樣體肥大等病因。
3、過敏反應:
接觸染發劑、金屬耳飾等致敏原可能引發耳廓接觸性皮炎,表現為耳部皮膚紅腫、丘疹伴瘙癢。需立即脫離過敏原,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乳膏,口服氯雷他定。嚴重血管性水腫需肌注地塞米松。
4、外傷感染:
耳部撕裂傷、凍傷或蚊蟲叮咬后未及時處理,可能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創面出現化膿性腫脹伴搏動性疼痛。需用碘伏消毒后外敷莫匹羅星軟膏,全身感染癥狀者聯用左氧氟沙星。
5、耳部腫瘤:
耳廓鱗癌或外耳道乳頭狀瘤可能表現為無痛性腫塊逐漸增大,晚期侵犯神經時出現頑固性疼痛。確診需活檢病理檢查,早期病變行腫瘤擴大切除術,晚期需聯合放療。術后需定期耳內鏡復查。
日常建議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減少海鮮等易致敏食物攝入;耳痛急性期暫停游泳、潛水等運動;睡眠時患側朝上避免壓迫。出現持續跳痛、高熱或面癱等癥狀需急診處理,長期反復腫痛建議完善耳部CT或磁共振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