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脂肪粒可能由皮脂腺分泌異常、角質堆積、護膚品使用不當、皮膚微小創傷、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熱敷、藥物涂抹、激光治療、針挑清除、調整護膚習慣等方式改善。
皮脂腺分泌旺盛導致油脂堵塞毛孔,未及時清潔易形成脂肪粒。建議選擇溫和氨基酸潔面乳,避免使用含礦油成分的護膚品,定期用蒸臉儀軟化角質層。
表皮代謝異常使角質細胞無法正常脫落,與皮脂混合形成粟丘疹。可每周使用2-3次水楊酸棉片輕柔擦拭,配合含神經酰胺的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
過度使用厚重面霜或眼霜會增加毛囊口堵塞風險。更換為質地輕薄的玻尿酸精華,避免在脂肪粒區域疊加多層護膚品,夜間護理需間隔4小時再入睡。
皮膚受摩擦或暴力去角質后形成微傷口,修復過程中包裹皮脂形成囊腫。出現此類情況需停用磨砂膏,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預防感染,避免用手擠壓。
部分人群因基因問題導致皮脂腺導管結構異常,可能與維生素A代謝障礙有關。建議口服維生素A軟膠囊,配合醫生開具的維A酸乳膏局部點涂改善。
日常需注意低GI飲食減少皮脂分泌,多攝入富含歐米伽3的深海魚類;避免高強度運動后面部長時間潮濕,清潔后及時使用控油爽膚水;選擇無酒精無香精的物理防曬霜,卸妝時用化妝棉順毛孔方向單向擦拭。若脂肪粒持續增大或發紅疼痛,需到皮膚科進行二氧化碳激光或電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