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反酸水可能由胃食管反流、飲食刺激、妊娠反應、消化性潰瘍、賁門松弛等因素引起。
1、胃食管反流:
胃酸逆流至口腔是最常見原因,與食管下括約肌功能異常有關。長期吸煙、肥胖或進食后立即平臥會加重癥狀,可能伴隨燒心感。治療需調整生活習慣,必要時使用奧美拉唑等抑酸藥物。
2、飲食刺激:
過量攝入咖啡、酒精或高脂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柑橘類水果、碳酸飲料等酸性食物可直接引發口腔酸味感。建議記錄飲食日志,避免已知誘發食物,餐后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中和。
3、妊娠反應:
孕激素升高導致賁門松弛,約50%孕婦會出現反酸癥狀。子宮增大壓迫胃部也會加重反流,多發生于妊娠中晚期。可通過少量多餐、睡前3小時禁食緩解,嚴重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鋁碳酸鎂。
4、消化性潰瘍:
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常出現空腹時反酸,多伴有規律性上腹痛。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病因,需完善碳13呼氣試驗。除抑酸治療外,常需聯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根除感染。
5、賁門松弛:
食管裂孔疝或年齡相關肌肉退化可導致賁門閉合不全。典型表現為夜間平臥時酸水反流,可能引發嗆咳。抬高床頭15-20厘米睡眠可改善癥狀,頑固性病例需考慮胃底折疊術等外科治療。
日常建議選擇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饅頭等中和胃酸,避免穿緊身衣增加腹壓。練習腹式呼吸可增強膈肌功能,餐后散步30分鐘促進排空。若每周反酸超過2次或伴隨吞咽困難、體重下降,需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病變。長期反復反酸者應監測牙釉質腐蝕情況,使用含氟牙膏保護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