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結腸息肉是否嚴重需結合病理類型、大小及數量綜合判斷。體積較大、絨毛狀結構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息肉癌變風險較高,多發性息肉需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
1、病理分型:管狀腺瘤癌變率約5%,絨毛狀腺瘤可達25%-40%。混合型腺瘤惡性潛能介于兩者之間,病理報告需明確腺上皮異型程度。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適用于直徑<2cm的局限病變。
2、息肉大小:<1cm息肉癌變率<1%,1-2cm約10%,>2cm可達46%。超聲內鏡可判斷浸潤深度,直徑≥3cm廣基息肉建議外科腸段切除。
3、數量因素:單發息肉癌變風險較低,同時存在3個以上腺瘤需縮短復查間隔。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結腸遍布數百息肉,40歲前癌變率100%,建議全結腸切除。
4、伴隨癥狀:便血、腸梗阻提示可能惡變,CEA升高需排除轉移。窄帶成像技術可鑒別表面微血管形態,pit分型有助于判斷病變性質。
5、干預措施:小息肉可行EMR/ESD切除,進展期病變需腹腔鏡手術。術后每3年腸鏡隨訪,遺傳性息肉病患者需每年篩查胃十二指腸息肉。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補充300g以上深色蔬菜。規律進行有氧運動,控制紅肉及加工肉制品攝入。戒煙限酒,保持BMI<24,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例行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