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癥狀包括異常陰道出血、陰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包塊及體重下降。癥狀發展通常呈現從早期非特異性表現到晚期全身性影響的漸進過程。
1、異常出血:
絕經后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具警示性的癥狀,約90%患者以此為首發表現。未絕經女性可能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期延長或經量增多。出血量從點滴狀到大量出血不等,常因腫瘤侵蝕子宮內膜血管導致。需注意與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等疾病鑒別。
2、陰道排液:
約25%患者出現血性或漿液性陰道分泌物,晚期可能呈現膿血性伴惡臭。排液增多與腫瘤壞死組織脫落、繼發感染有關。部分患者誤認為是陰道炎而延誤就診,持續性排液超過2周需警惕。
3、下腹疼痛:
腫瘤進展至中晚期可引發下腹墜脹感或痙攣性疼痛,多因宮腔積血、積液或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所致。若累及腰骶神經叢可能出現放射性疼痛,合并宮腔感染時可表現為持續性鈍痛伴發熱。
4、盆腔包塊:
晚期患者體檢可能觸及增大的子宮或附件區腫塊,系腫瘤突破子宮肌層向周圍浸潤的表現。腫塊質地硬、活動度差,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導致排尿困難、里急后重等伴隨癥狀。
5、全身癥狀:
疾病進展期可出現貧血、消瘦、乏力等消耗性表現。腫瘤轉移至肺部可能引起咳嗽咯血,骨轉移導致病理性骨折,腹腔轉移引發腹水。這些癥狀提示疾病已進入Ⅳ期,預后顯著惡化。
建議出現異常陰道出血的女性及時進行婦科檢查,絕經后婦女每年應接受盆腔超聲篩查。保持健康體重、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可降低發病風險。確診患者需規范治療的同時,注意補充高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適度進行瑜伽等低強度運動以改善生活質量。治療期間建議記錄癥狀變化,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