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和鵝口瘡可通過臨床表現、發病部位、病因、治療方式和預后等方面進行區分。
1、臨床表現:
馬牙表現為新生兒牙齦上出現的黃白色米粒大小隆起,質地堅硬無痛感,屬于上皮細胞堆積形成的角化珠。鵝口瘡口腔黏膜可見凝乳狀白色斑塊,強行剝離后基底潮紅,伴隨進食哭鬧等不適癥狀。
2、發病部位:
馬牙僅出現在牙齦邊緣或上腭中線處,呈對稱分布。鵝口瘡好發于頰黏膜、舌面及軟腭,斑塊可融合成片,嚴重時蔓延至咽部。
3、病因差異:
馬牙是胎兒期牙板殘留造成的生理現象,與母親激素水平相關。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見于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哺乳器具消毒不徹底的嬰兒。
4、治療方式:
馬牙無需特殊處理,2-3周內自行脫落,禁止針挑或摩擦。鵝口瘡需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懸液,嚴重者口服氟康唑。
5、預后轉歸:
馬牙脫落無后遺癥,不影響乳牙萌出。鵝口瘡易復發,需持續治療1-2周,反復發作需排查免疫缺陷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日常護理需注意哺乳前后清潔乳頭,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鵝口瘡患兒可適量飲用酸奶調節菌群,避免過硬過燙食物刺激黏膜。馬牙期間正常喂養即可,無需刻意改變飲食結構。觀察口腔變化時動作輕柔,發現異常分泌物或持續拒食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