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腸炎屬于消化系統疾病,其嚴重程度需結合具體病情判斷。多數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控制癥狀,但未及時干預可能引發并發癥。
1、輕度糜爛性腸炎:
病變局限于黏膜表層,表現為間歇性腹痛、腹瀉或便血。此階段通過飲食調整和藥物干預多能緩解,預后良好。建議選擇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條,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纖維飲食。常用藥物包括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等。
2、中重度糜爛性腸炎:
病變累及黏膜下層甚至肌層,伴隨持續腹痛、體重下降及貧血。可能與免疫異常、長期藥物刺激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癥狀。需聯合免疫調節治療,必要時進行內鏡下止血或局部給藥。需警惕腸穿孔、大出血等風險。
日常需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急性期建議低渣飲食,恢復期逐步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適當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腸道功能恢復,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腸鏡監測病灶變化,出現持續發熱或便血加重需及時就醫。長期患病者需關注營養狀況,必要時補充鐵劑或維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