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陣陣絞痛伴隨拉稀水可能由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菌群失調、寄生蟲感染等原因引起。
1、急性胃腸炎:
病毒或細菌感染是常見誘因,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等病原體侵襲腸道黏膜,導致腸道蠕動加快、分泌異常。典型表現為臍周陣發性絞痛,排便后疼痛緩解,稀水樣便每日可達10次以上,可能伴隨低熱或嘔吐。治療需補充電解質溶液,嚴重時需抗生素干預。
2、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腸道神經引發痙攣性疼痛。特征為進食后2-6小時突發劇烈腹痛,水樣腹瀉伴有惡心,病程多在24小時內自限。需禁食4-6小時并口服補液鹽,出現血便或意識障礙需急診。
3、腸易激綜合征:
內臟高敏感性及腦腸軸功能紊亂導致腸道異常收縮,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排便后緩解,糞便呈稀水樣但無夜間癥狀。壓力、高FODMAP飲食可誘發,建議低發漫飲食聯合解痙藥如匹維溴銨調節。
4、腸道菌群失調: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艱難梭菌等致病菌過度繁殖產生毒素。表現為痙攣性腹痛伴蛋花湯樣水瀉,糞便可見黏液。需停用相關藥物并補充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制劑。
5、寄生蟲感染:
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等寄生蟲吸附腸黏膜引發炎癥反應,疼痛呈間歇性絞痛,腹瀉呈惡臭稀水便并可能帶血絲。旅行史或飲用生水是危險因素,確診需糞便抗原檢測,甲硝唑是常用治療藥物。
發作期間建議采用BRAT飲食香蕉、米飯、蘋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及高纖維食物。每日分次飲用含鈉、鉀的補液溶液,每次腹瀉后補充200ml液體。腹部可熱敷緩解痙攣,若出現持續高熱、血便、脫水癥狀尿量減少、眼窩凹陷或癥狀超過48小時無改善,需立即消化科就診排除炎癥性腸病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