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壞死通常由深齲未治療、牙齒外傷、牙周疾病、牙齒磨損過度、醫源性損傷等因素引起。
1、深齲未治療:
齲齒發展到深層時會破壞牙本質,細菌侵入牙髓腔引發感染。長期未治療的深齲會導致牙髓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壞死。早期表現為冷熱刺激痛,后期發展為自發痛。需及時進行根管治療清除壞死組織。
2、牙齒外傷:
撞擊、跌倒等外力作用可能導致牙髓血管斷裂,血液供應中斷引發牙髓壞死。常見于前牙區,表現為牙齒變色、叩痛。外傷后需定期復查牙髓活力,出現壞死跡象需進行根管治療。
3、牙周疾病:
重度牙周炎時炎癥可通過根尖孔逆行感染牙髓,牙周袋內的細菌毒素也會影響牙髓活力。伴隨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等癥狀。控制牙周炎癥是預防的關鍵,已發生壞死需進行牙周-牙髓聯合治療。
4、牙齒磨損:
長期磨牙或咬合創傷會導致牙本質過度暴露,牙髓受到持續刺激逐漸變性壞死。特征性表現為牙齒敏感、咬合不適。佩戴咬合墊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進行牙髓治療。
5、醫源性損傷:
牙齒預備過程中產熱過多、正畸加力過大等操作不當可能損傷牙髓。表現為治療后牙齒持續性疼痛。預防需控制操作溫度與力度,已發生壞死需及時干預。
預防牙髓壞死需保持口腔衛生,使用含氟牙膏每日刷牙兩次,配合牙線清潔鄰面。避免用牙開瓶蓋等危險行為,定期口腔檢查可早期發現齲齒。出現牙齒變色、持續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就診,牙髓壞死未治療可能引發根尖周炎。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C有助于維持牙周健康,限制高糖食物可降低齲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