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可能由遺傳易感性、腸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統異常、環境因素、心理壓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炎藥物、免疫調節劑、生物制劑、營養支持、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
約15%-30%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特定基因如NOD2、IL23R的變異可能增加患病風險。一級親屬患病者發病風險較普通人高10-20倍,但需環境因素共同觸發。
腸道擬桿菌門減少而變形菌門增多,導致短鏈脂肪酸合成不足。長期抗生素使用、高脂飲食等破壞微生物平衡,削弱腸黏膜屏障功能。
Th2細胞過度活化促使IL-13等細胞因子分泌異常,引發結腸上皮細胞凋亡。自身抗體可能攻擊腸道杯狀細胞,導致黏液層缺損。
吸煙改變腸道血供,非甾體抗炎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感染性腸炎后抗原模擬可能誘發交叉免疫反應,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
長期焦慮通過腦-腸軸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蛋白酶。應激狀態下腸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加重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
日常需采用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刺激,優先選擇蒸魚、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規律進行瑜伽、步行等低強度運動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監測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急性期每日記錄排便性狀與次數。美沙拉嗪、潑尼松、英夫利昔單抗等藥物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重度病例可能需全結腸切除術或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