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高血糖導致下肢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引發足部潰瘍、感染甚至壞疽的并發癥。主要表現包括足部麻木、疼痛、皮膚干燥、傷口難愈合等。
1、神經病變:
長期高血糖會損害周圍神經,導致足部感覺減退或異常。患者可能出現麻木、刺痛或灼燒感,對溫度、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因微小創傷未被及時發現而發展為潰瘍。
2、血管病變:
糖尿病引起的動脈硬化會減少足部血液供應,表現為足部皮膚蒼白、發涼、脈搏減弱。缺血狀態使傷口愈合延遲,輕微擦傷可能快速惡化,增加壞疽風險。
3、感染風險:
高血糖環境利于細菌滋生,加之局部血液循環差,足部小傷口易繼發嚴重感染。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感染,表現為紅腫、化膿,嚴重時可引發骨髓炎或全身膿毒癥。
4、足部畸形:
神經病變可能導致足部肌肉萎縮和關節變形,形成爪形趾、弓足等異常結構。這種生物力學改變使局部壓力分布不均,容易在受力點形成胼胝和潰瘍。
5、分級表現:
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0級高危無潰瘍至5級全足壞疽。早期僅表現為皮膚干燥、龜裂,進展期出現開放性潰瘍,晚期可見深部組織壞死,嚴重者需截肢。
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檢查足部皮膚,選擇透氣棉襪和合腳軟底鞋,避免赤足行走。控制血糖在空腹4.4-7.0mmol/L、餐后<10mmol/L目標范圍,定期進行下肢動脈超聲和神經電生理檢查。出現足部破潰應立即就醫,由專科醫生進行清創、抗感染及血運重建評估。戒煙限酒,保持適度步行鍛煉促進下肢循環,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C以促進組織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