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咬性皮炎可能由蚊蟲叮咬、螨蟲接觸、蜜蜂蜇傷、跳蚤侵襲、蜱蟲附著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瘙癢、水皰、硬結或全身過敏反應。
1、局部紅腫:
叮咬部位出現邊界清晰的紅色斑塊或丘疹,直徑約1-3厘米,中心可見針尖狀咬痕。紅腫區域溫度升高,按壓時有輕微疼痛感,通常持續24-72小時。冷敷可緩解腫脹,避免抓撓防止繼發感染。
2、劇烈瘙癢:
組胺釋放導致皮膚神經末梢敏感,出現陣發性刺癢感,夜間癥狀加重。瘙癢可能持續3-7天,過度搔抓會形成抓痕或血痂。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或口服氯雷他定能有效止癢。
3、水皰形成:
過敏體質者可能出現透明或淡黃色皰液,皰壁薄易破潰,常見于四肢暴露部位。水皰直徑多小于1厘米,破潰后滲出組織液,需用碘伏消毒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4、硬結反應:
遲發型超敏反應導致真皮層纖維增生,形成質硬結節伴色素沉著,多見于反復叮咬部位。結節可持續數周,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如地奈德乳膏可促進吸收。
5、全身癥狀:
嚴重者出現蕁麻疹、喉頭水腫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系統反應。需立即肌注腎上腺素,靜脈滴注地塞米松進行抗休克治療。
日常穿著長袖衣物減少暴露,戶外活動后及時洗澡清除蟲體殘留。被褥定期高溫燙洗殺滅螨蟲,臥室安裝紗窗防蚊。出現持續發熱、淋巴結腫大或皮損化膿時需就醫排查蟲媒傳染病。飲食避免海鮮等易致敏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皮膚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