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出血可能由痔瘡、肛裂、結直腸息肉、炎癥性腸病、結直腸癌等原因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局部用藥、手術切除或綜合治療。
1、痔瘡:
痔瘡是直腸末端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排便時摩擦導致出血,血液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溫水坐浴可緩解腫脹,外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等藥物促進修復。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
2、肛裂:
肛管皮膚縱向裂傷多因硬便通過時機械性損傷所致,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少量滴血。使用硝酸甘油軟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排便后溫水清潔可加速愈合。每日飲水量需達1.5-2升,配合火龍果、西梅等通便食物。
3、結直腸息肉:
腺瘤性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導致間歇性出血,通常無痛且出血量較大。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或黏膜剝離術可徹底清除病灶。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腸鏡檢查,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制品攝入。
4、炎癥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期腸黏膜廣泛糜爛出血,常伴黏液膿血便和腹痛。美沙拉嗪緩釋顆粒控制炎癥,嚴重時需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疾病活動期采用低渣飲食,避免乳制品及辛辣刺激食物。
5、結直腸癌:
腫瘤組織壞死侵蝕血管導致慢性失血,血液多與糞便混合呈暗紅色。根治性手術需切除腫瘤所在腸段,進展期配合奧沙利鉑、卡培他濱等化療方案。便潛血陽性者應及時結腸鏡檢查,高危人群需篩查CEA腫瘤標志物。
直腸出血患者需記錄出血頻率和糞便性狀,急性大量出血應立即就醫。日常保持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烹飪選用橄欖油替代動物油脂。出血停止后仍要觀察2-3周,反復發作需完善腸鏡及影像學檢查。長期貧血者應補充鐵劑和維生素B12,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