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暗紅色可能由飲食因素、藥物影響、消化道出血、痔瘡、腸道炎癥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停用相關藥物、內鏡下止血、局部用藥、抗炎治療等方式干預。
攝入紅心火龍果、甜菜根、動物血制品等富含天然色素或鐵元素的食物后,未被完全消化的色素會使糞便呈現暗紅色。這種改變通常無伴隨癥狀,停止食用相關食物后1-3天內顏色可恢復正常。建議記錄飲食日記幫助鑒別,無需特殊處理。
長期服用補鐵劑如琥珀酸亞鐵、鉍劑如枸櫞酸鉍鉀或某些抗生素可能使糞便染色。藥物性染色多呈現均勻的暗紅或黑褐色,可能伴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需在醫生指導下評估是否調整用藥方案,不可自行停藥。
可能與胃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柏油樣便伴腥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經胃酸作用后常呈瀝青狀,若出血量較大或腸道轉運快時可顯現暗紅色。需立即就醫進行胃鏡檢查,必要時采用鈦夾止血或注射腎上腺素。
內痔破裂出血時,新鮮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較短,與糞便混合后形成表面附著暗紅色血跡的大便。常伴隨肛門疼痛、墜脹感。可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配合溫水坐浴,反復出血需考慮橡膠圈套扎術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可導致腸黏膜糜爛出血,血液與腸液混合后產生暗紅色黏液便。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癥狀。確診需通過腸鏡活檢,輕中度患者可選用美沙拉嗪或潑尼松控制炎癥。
日常需觀察排便頻率與性狀變化,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促進腸道蠕動,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持續出現暗紅色糞便超過3天或伴隨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時,應及時進行糞便隱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適量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腸道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