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耳聾根據病變部位和病因可分為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混合性聾、中樞性聾及功能性聾五類。
病變位于外耳或中耳,聲波傳導受阻導致聽力下降。常見于耵聹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疾病。這類患者可通過清除外耳道異物、鼓膜修補術或中耳通氣改善聽力,骨導聽力通常正常。
內耳毛細胞或聽神經損傷所致,可能與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突發性聾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伴耳鳴,嚴重者出現言語識別率降低。治療包括使用甲鈷胺、銀杏葉提取物等神經營養藥物,重度患者需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同時存在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見于慢性中耳炎繼發內耳損傷。需結合純音測聽和聲導抗檢查確診,治療需針對兩種病變聯合干預,如控制感染后配合改善微循環治療。
腦干或聽覺皮層病變引起,多由腦血管意外、聽神經瘤等導致。患者雖可聽到聲音但無法理解語義,常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癥狀。需通過MRI明確病因,治療原發病同時進行聽覺康復訓練。
心理因素導致的非器質性聽力障礙,常見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表現為聽力檢查結果與主訴不符,可通過暗示療法、心理咨詢改善,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后確診。
神經性耳聾患者日常需避免噪聲刺激,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鎂元素。建議進行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改善內耳血供,突發聽力下降需在72小時內就診。不同分類對應不同干預策略,精準分型是制定治療方案的前提,定期聽力監測有助于評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