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可能引發敗血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感染性休克、截肢風險增加及慢性傷口不愈等并發癥。
1、敗血癥:
壞疽部位細菌感染可能侵入血液循環,導致全身炎癥反應。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病原體釋放毒素,引發高熱、寒戰、呼吸急促等癥狀。血培養陽性及降鈣素原升高可輔助診斷,需靜脈注射萬古霉素、美羅培南等廣譜抗生素。
2、多器官衰竭:
持續感染狀態下炎癥介質大量釋放,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肝功能障礙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肌酐升高、轉氨酶異常及氧合指數下降是常見表現,需通過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機械通氣等重癥支持手段干預。
3、感染性休克:
革蘭陰性菌內毒素觸發全身血管擴張,表現為血壓驟降、乳酸堆積及意識模糊。中心靜脈壓監測顯示血容量不足,需聯合去甲腎上腺素、液體復蘇等治療,病死率可達40%以上。
4、截肢風險:
肢體壞疽累及深層肌肉骨骼時,清創術可能無法保留肢體功能。血管造影顯示動脈閉塞范圍超過50%或肌酸激酶持續升高時,需考慮膝下截肢、髖關節離斷等手術方案。
5、慢性潰瘍:
缺血性壞疽愈合后易形成經久不愈的皮膚缺損,合并糖尿病者更常見。創面培養可見銅綠假單胞菌等耐藥菌定植,需采用負壓引流、自體皮瓣移植等促進愈合。
壞疽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血壓,每日監測肢體末梢溫度及顏色變化。高蛋白飲食配合維生素C補充有助于組織修復,戒煙戒酒可改善微循環。康復期進行踝泵運動預防深靜脈血栓,傷口護理建議使用銀離子敷料抑制細菌生長。出現肢體麻木或皮膚紫紺需立即就醫評估血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