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焦慮癥和抑郁癥在臨床表現、病因機制及干預方式上存在差異,焦慮癥以過度擔憂和軀體緊張為主,抑郁癥以持續情緒低落和興趣喪失為特征。
1、核心癥狀:
焦慮癥主要表現為對未發生事件的過度擔憂,伴隨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經亢進癥狀;抑郁癥核心癥狀為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伴有快感缺失和自我評價降低。兩者均可出現睡眠障礙,但焦慮癥多表現為入睡困難,抑郁癥則以早醒為典型特征。
2、生理機制:
焦慮癥與杏仁核過度激活及去甲腎上腺素系統紊亂相關,老年患者可能因腦白質病變加重癥狀;抑郁癥涉及前額葉皮層功能異常和5-羥色胺分泌不足,老年人常與腦血管病變導致的邊緣系統損傷有關。兩者均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調節異常,但生物標記物存在差異。
3、認知表現:
焦慮癥患者思維內容多圍繞災難化預期,出現反復的安全檢查行為;抑郁癥患者更易產生無價值感和罪惡妄想,嚴重者可出現假性癡呆。老年抑郁癥患者合并執行功能下降的比例顯著高于焦慮癥群體。
4、共病風險:
焦慮癥常與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共病,可能與長期交感神經興奮有關;抑郁癥更易合并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慢性病,涉及炎癥因子水平升高。65歲以上患者中,抑郁癥導致營養不良的風險是焦慮癥的2.3倍。
5、干預策略:
焦慮癥首選認知行為療法配合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藥物可用舍曲林、度洛西汀或普瑞巴林;抑郁癥需結合行為激活療法,藥物治療推薦艾司西酞普蘭、米氮平或安非他酮。老年患者用藥需考慮肝腎功能,建議從標準劑量的1/3起始。
建議老年患者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或太極拳運動,飲食中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核桃等食物,保持規律社交活動。當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或行為異常時,需盡早就醫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評估,神經科與精神科聯合診療可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