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藥品價格差異可能由采購渠道差異、銷售成本不同、促銷策略區別、品牌溢價因素、平臺補貼政策等原因引起。
1、采購差異:線上藥房常通過集中采購或廠家直供降低成本,部分藥品因批量采購享受折扣;線下藥店受限于庫存壓力和區域代理制度,進貨價普遍高于電商平臺。藥品流通環節每增加一級經銷商,價格可能上浮5%-15%。
2、成本構成:實體藥店需承擔門店租金約占營收20%、人工成本15-25%及冷鏈倉儲費用;線上平臺雖需物流配送支出,但通過智能分倉系統可壓縮運輸成本至3-8%。部分線下藥店會通過提高暢銷藥價格分攤經營成本。
3、營銷策略:電商平臺常用藥品作為引流商品,通過限時折扣如感冒藥降價30%吸引用戶;連鎖藥店則側重會員積分返現消費1元積1分。部分線上特價藥需搭配滿減活動,實際成交價與線下趨近。
4、品牌溢價:同成分藥品中,知名品牌線下售價通常比線上高10-30%,如某進口胃藥線下標價58元/盒,線上跨境購僅42元。線下渠道消費者更信賴店員推薦,愿意為品牌支付溢價。
5、補貼機制:醫藥電商平臺通過新客首單立減最高50元、處方藥滿100減20等活動變相降價;醫保定點藥店因需執行醫保限價,部分藥品反而高于自費渠道價格。部分城市開展"網訂店取"醫保支付試點,進一步縮小價差。
建議消費者通過正規平臺比價,注意同一藥品不同規格的價格換算。慢性病患者可關注電商大促囤貨,急用藥品建議線下購買。購買處方藥需確保電子處方合規性,非處方藥注意查看批準文號和生產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