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黑色素瘤好發人群包括長期紫外線暴露者、家族遺傳史攜帶者、膚色較淺人群、免疫抑制狀態患者以及存在大量非典型痣的個體。
長期無防護接觸紫外線是黑色素瘤的主要誘因。戶外工作者、日光浴愛好者或未使用防曬霜的人群,紫外線會直接損傷皮膚細胞DNA。此類人群需穿戴防曬衣物,避免正午陽光直射,定期進行皮膚自查。
約10%患者存在CDKN2A或CDK4等基因突變。有兩位及以上一級親屬患病者,發病風險提高50倍。建議高風險家族成員每年接受專業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
Fitzpatrick皮膚分型Ⅰ-Ⅲ型人群黑色素防護能力較弱。紅發或金發伴雀斑者因MC1R基因變異更易受損。這類人群需使用SPF50+廣譜防曬霜,特別注意耳后、足底等易忽略部位防護。
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劑者,或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監控異常色素沉著的閾值降低。可能與PD-1/PD-L1通路抑制有關,常表現為快速增長的色素斑塊。需每3個月由皮膚科醫生評估。
體表存在超過50顆痣,尤其直徑大于5mm的邊界不規則痣。ABCDE法則中符合三項以上特征的痣,惡變概率達5%-10%。推薦通過數碼皮膚鏡建立基線檔案,對變化明顯的病灶進行切除活檢。
預防黑色素瘤需綜合干預: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IU維持免疫平衡,選擇含氧化鋅的物理防曬產品,每周食用3次富含Omega-3的深海魚類。有氧運動如游泳可增強皮膚抗氧化能力,但需避開紫外線高峰時段。護理重點包括每月使用全身鏡檢查背部等視覺盲區,記錄痣的位置與形態變化,發現可疑病灶72小時內就診。高風險職業者應配置UV指數監測設備,當指數超過3時啟動防護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