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靜脈血栓可能由靜脈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曲張、長期制動等原因引起。
1、血流緩慢: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坐久站,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血液淤積形成血栓。建議每小時活動下肢,穿戴梯度壓力襪促進循環(huán)。
2、血管損傷:靜脈穿刺、外傷或化學刺激破壞血管內膜,激活凝血系統。處理創(chuàng)面后需抬高患肢,避免揉搓損傷部位。
3、高凝狀態(tài):妊娠、口服避孕藥或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飲水、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可改善血液流變學。
4、靜脈曲張:瓣膜功能不全使淺靜脈擴張迂曲,血流產生渦流。可能與肥胖、重體力勞動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肢沉重感、皮膚色素沉著。彈力繃帶包扎配合七葉皂苷鈉口服可緩解。
5、長期制動:癱瘓、術后臥床超過72小時引發(fā)靜脈淤滯。可能與腫瘤、心力衰竭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單側肢體腫脹、皮溫升高。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抗凝聯合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可降低風險。
日常需控制血壓血糖,避免高脂飲食;每周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出現突發(fā)性肢體腫痛需立即血管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