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內踝后上行,經下肢內側后緣至腹部,屬腎絡膀胱,分支從肺出絡心,循喉嚨夾舌本。
1、足部起始:
經脈始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至足心涌泉穴,沿內踝后方經太溪穴上行。該段循行與足跟疼痛、下肢無力等癥狀相關,可按摩涌泉穴改善局部循環,艾灸太溪穴緩解足跟冷痛。
2、下肢循行:
沿小腿內側后緣經復溜、交信等穴位上行,過膝內側至大腿根部。此段分布區出現麻木或酸脹時,可采用刮痧配合陰谷穴按壓,久坐者建議每日做踮腳運動強化經筋。
3、腹部走向:
從長強穴旁進入脊柱,屬腎絡膀胱,主干線沿腹部正中旁開0.5寸上行。腹部冰涼或月經不調者可熱敷關元穴,練習腹式呼吸促進經氣運行。
4、胸部分支:
從腎向上通過肝膈入肺,沿氣管兩側至鎖骨下緣。慢性咳嗽或胸悶者可拍打云門穴,食用百合銀耳羹潤肺,避免穿高領衣物壓迫經脈。
5、頭頸終止:
主干繼續上行夾舌根,分支從肺出絡心。咽喉干癢或聲音嘶啞時按揉廉泉穴,舌僵者可含服薄荷腦片刺激舌下金津玉液穴。
日常可練習八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動作強化經氣,飲食多選黑豆、核桃等黑色食物,避免赤足行走寒涼地面。若出現持續腰痛、夜尿頻多等腎經虛證表現,需結合脈診進行中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