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瘡可通過馬應龍痔瘡膏、地奧司明片、復方角菜酸酯栓等藥物治療。內痔通常由長期便秘、久坐久站、妊娠腹壓增高等生理因素,以及靜脈曲張、肛墊下移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1、馬應龍痔瘡膏:含麝香、冰片等成分,能緩解腫脹疼痛。適用于輕度出血和炎癥期,每日清潔肛門后涂抹2次。孕婦慎用,過敏體質需測試局部耐受性。
2、地奧司明片:靜脈活性藥物可增強血管張力,改善微循環。對便后滴血或噴射狀出血效果明顯,需連續服用1-2周。可能出現輕度胃腸道不適。
3、復方角菜酸酯栓:含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可快速止痛止癢。排便后塞入肛內,每日1-2次。使用期間需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栓劑滑脫。
4、靜脈曲張型:可能與門靜脈高壓、盆腔腫瘤壓迫有關,通常表現為痔核脫出、血栓形成等癥狀。嚴重者需行硬化劑注射或痔動脈結扎術。
5、肛墊下移型:常因長期用力排便導致,伴隨肛門墜脹、排便不凈感。橡皮圈套扎術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可修復解剖結構。
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推薦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食物。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建議每天進行提肛運動3組,每組15次。溫水坐浴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每次10-15分鐘為宜。若出現持續出血、痔核嵌頓等情況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