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可能由遺傳因素、免疫異常、感染因素、內分泌紊亂、環境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腰背疼痛、晨僵、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疲勞等癥狀。
1、腰背疼痛:早期癥狀多為下腰部或骶髂關節間歇性鈍痛,夜間和晨起時加重,活動后緩解。疼痛可能逐漸向脊柱上部蔓延,發展為持續性疼痛。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美洛昔康可緩解癥狀,物理治療如熱敷和牽引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晨僵:患者晨起時脊柱僵硬感明顯,持續時間常超過30分鐘,需通過緩慢活動才能緩解。晨僵程度與疾病活動性相關,溫水浴或低強度伸展運動如瑜伽、普拉提可減輕癥狀。疾病進展期可能伴隨胸廓擴張度下降。
3、關節腫脹:外周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可能出現對稱性腫脹,伴局部皮溫升高。關節腔積液需通過超聲檢查確認,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可控制炎癥。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用于中重度病例。
4、活動受限:隨著韌帶骨贅形成,脊柱逐漸喪失柔韌性,出現前屈、側彎困難。晚期可能形成"竹節樣脊柱",頸椎受累導致抬頭受限。康復訓練包括游泳、呼吸操,嚴重者需行脊柱矯形手術或全髖關節置換術。
5、疲勞:系統性炎癥反應導致持續疲倦感,血紅蛋白可能降低。需排除合并貧血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調節作息并保證充足睡眠。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每周3次可提升體能,營養補充需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入。
患者日常需保持規律運動避免脊柱變形,睡硬板床并使用低枕。飲食應多攝入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限制精制糖和紅肉。每3-6個月需復查炎癥指標和脊柱影像,出現視力模糊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