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可能由真菌感染、皮膚屏障受損、環境潮濕、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外用抗真菌藥物、保持皮膚干燥、穿透氣鞋襪、避免共用物品、增強免疫力等方式治療。
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侵入角質層引發感染。這類真菌喜好溫暖潮濕環境,常通過直接接觸或污染物傳播。典型表現為足趾間脫屑、水皰或趾甲增厚,治療需持續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等抗真菌藥物。
長期浸泡、過度清潔或外傷導致皮膚保護層破壞。角質層裂隙使真菌更易定植,常見于頻繁接觸水的工作者。日常需減少堿性清潔劑使用,洗手后及時涂抹含尿素成分的護手霜,修復皮膚物理屏障。
穿不透氣的膠鞋、運動后未及時更換襪子會形成局部微濕環境。濕度超過80%時真菌繁殖速度加快,建議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每日用吹風機低溫吹干足部褶皺處,鞋柜放置除濕劑。
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易感。高血糖狀態會削弱皮膚防御功能,伴隨頑固性瘙癢和反復糜爛。除規范用藥外需控制基礎疾病,適當補充維生素A、鋅等免疫相關營養素。
共用拖鞋、浴盆或健身房赤足行走可能接觸病原體。健身房淋浴區、游泳池更衣室是常見傳播場所,外出住宿建議攜帶個人拖鞋,公共區域行走時穿著防水涼鞋。
預防手足癬需注意每日更換純棉襪并用60℃以上熱水洗滌,運動鞋與皮鞋交替穿著避免潮濕積累。飲食上增加富含維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綠色蔬菜,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增強循環的運動。出現趾甲分離或大面積糜爛時需皮膚科就診,頑固病例可能需口服伊曲康唑配合紫外線照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