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可通過營養支持、控制感染、手術治療、引流管理、皮膚護理等方式治療。腸瘺通常由創傷、炎癥性腸病、術后并發癥、腸道腫瘤、放射性腸炎等原因引起。
1、營養支持:腸瘺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需通過腸內或腸外營養補充能量。腸內營養可選擇短肽型或整蛋白型配方,腸外營養需監測電解質平衡。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有助于組織修復,每日熱量攝入建議達到35kcal/kg。
2、控制感染:腸瘺常合并腹腔感染,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頭孢三代如頭孢曲松、碳青霉烯類如美羅培南、硝基咪唑類如甲硝唑是常用選擇。定期監測體溫和血常規,感染控制后需持續用藥1-2周。
3、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時需手術干預。瘺管切除吻合術適用于局限性瘺,腸段切除吻合術用于廣泛損傷患者。手術時機選擇在感染控制后4-6周,術前需完善腸道準備和營養評估。
4、引流管理:充分引流可減少消化液對周圍組織的腐蝕。雙套管負壓引流能持續吸引瘺口分泌物,引流液量超過500ml/d需警惕電解質紊亂。必要時可應用生長抑素減少消化液分泌。
5、皮膚護理:消化液刺激易導致皮膚糜爛。氧化鋅軟膏可形成保護層,造口袋適用于高位腸瘺收集漏出液。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后,可涂抹含透明質酸的修復霜。
腸瘺患者需長期保持低纖維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癥狀。漸進式增加活動量有助于改善腸道功能,但需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定期監測體重和白蛋白水平,出現發熱或引流液性狀改變需及時復診。建立規范換藥流程,保持瘺口周圍皮膚干燥清潔,必要時尋求專業傷口護理團隊支持。